中国在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,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数据,我国失能、半失能老年人口超过4000万,按照国际标准每3个失能老人配备1名护理员计算,我国的养老护理员缺口在千万以上。
10月7日是九九重阳节,也是我国传统的敬老节日。南方日报记者日前走进养老院,带你了解“95后”养老护理员李华艳的故事。
养老院的“苦”
今年的国庆黄金周,李华艳选择的是“留守”上班。
出生于1996年的李华艳,2015年12月从湖南一家职业技术学校护理专业毕业后,加入广州美好家园中山七孝慈轩,成为一名养老护理员。
从早上7时开始,打扫长者房间、开早餐、送老人上厕所、带老人做运动操、晒太阳、午餐、洗澡……直到晚上7时交班休息,随时待命。每天的工作看起来有些枯燥重复,但在李华艳看来,是累并快乐着。
“我刚来广州时不会讲粤语,有的老人会直接要求换个人来。”委屈到掉眼泪的李华艳,曾经一口气看了400集《外来媳妇本地郎》,翻粤语字典,终于“啃”下了广东话。而在帮男性长者洗澡、换尿袋时,同样也会很尴尬,“但慢慢习惯就好了”。
最让人头疼的,可能要数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长者。“有一位83岁的婆婆,刚进来时完全不配合,经常吵着要收拾行李回家。”后来在李华艳和同事的安抚下,老人才渐渐适应了养老院的生活。
照顾老人生活起居,养老护理员的工作看起来技术含量并不高,但其实并不轻松。
住在这家社区嵌入式养老院的130多名长者,平均年龄达85岁,年纪最大的有96岁。70%的老人已无法生活自理,需要特殊照料。
“老人家年纪大了,身体有各种各样的疾病,包括发烧、肚子痛、腹泻、牙龈出血、造瘘口袋要置换等,患有老年痴呆的长者,有时还会半夜不睡觉走来走去影响别人生活。”李华艳说,养老护理员就像消防员一样要及时“救火”,处理各种意外情况。
直面生离死别也是常态。李华艳至今记得第一次遇到的死亡事件。2016年底,一位婆婆打完麻将回到房间,突然心肌梗塞,虽然第一时间进行了心肺复苏,上了除颤仪,最终没能抢救过来,幸好家属对此表示理解。“朝夕相处的老人,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,却没想到是婆婆最后一次打麻将,当时我们几个小伙伴都哭了。”李华艳说。
离开的年轻人
李华艳说,当初选择进入养老行业,是因为老师的一句话:养老行业是个朝阳产业,值得去尝试。但并非所有年轻人都能坚守这个岗位。
她的60多名同学中,只有3人选择了养老行业。而与李华艳同一批进入中山七孝慈轩的年轻护理员,9人中已有6人离职。
“有的是因为家里反对,转去了医院;还有的是因为养老院生死离别变化无常,觉得压力大、害怕而辞职。”李华艳告诉记者,在广州,养老护理员的月收入普遍在4500元左右,除去五险一金到手有3000多元。这一数字与其他行业相比没有太大的竞争力,高流失率是行业常态。
而更让“李华艳们”觉得亟须改善的是养老护理员这一职业社会地位不高的现状。“大部分家里人都不支持,曾经有一个护理员阿姨还开玩笑说,读了大学还来干这种替人擦屁股的活……”
养老院的“乐”
闲暇时间,李华艳也会跟朋友看看电影、唱唱KTV。但她更愿意把时间放在养老院里,经常利用休息时间,去医院看望住院的长者,或者陪老人聊聊天。
在李华艳看来,养老护理员的工作也有很多乐趣。“给老人喂完水、洗完澡,他们会微笑着说谢谢,这让我很开心。”
“这些爷爷奶奶就像老小孩,他们都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故事。”李华艳说起孝慈轩里的老人如数家珍,“比如94岁的叶老师,一直教导我要多学习;96岁的唐婆婆,她特别关心我们,有一次我感冒发烧请假了一天,婆婆第二天见到我就问,感冒有没有好点,非常暖心;还有90岁的苏伯伯,虽然老伴已去世,但他每天都乐呵呵的,很开朗……”
在李华艳看来,这些老人就像一本本厚厚的书,他们的人生经验,在其他地方是学不到的。
“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养老行业,也希望社会更加尊重我们养老护理员,让老人家都能安享晚年。”李华艳说,她喜欢这份工作,希望可以干一辈子。
●南方日报记者 严慧芳
扫描关注
365体育世界杯专用版_365bet体育在线下载_线上365bet注册民政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