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十三五”时期,广州民政部门健全社会救助体系,优化社会救助体制机制,助力脱贫攻坚,切实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,以精细化、精准化举措,用“绣花”的功夫做好社会救助工作,努力实现弱有所扶、困有所助、难有所帮,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,生活更加幸福美满。
分类救助兜好兜住困难群体
“十三五”时期,广州健全完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,先后出台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及其实施细则、临时救助办法,以及特困供养、低收入困难家庭救助、分类救济、消费性减免、公益服务、价格临时补贴等政策,保障困难群众生活。
在低保方面,广州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。2016年广州实现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衔接(840元/人/月),2020年广州低保标准提高至1080元/人/月,其他社会救助标准联动提高。同时,建立低收入困难家庭救助机制,将人均收入高于低保标准但低于低保标准1.5倍的家庭纳入救助保障范围。
针对特困人员,建立基本生活保障和照料护理服务双保障机制,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.6倍、且不低于当地现行标准确定,并依托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等为散居特困人员提供护理服务。同时,多措并举,全力满足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,实现应保尽保、应养尽养。
围绕建立临时救助机制,将因意外事件、重大疾病或在申请社会救助期间基本生活困难的居民,纳入紧急型救助范围;将因教育、医疗、住院护工费等必需支出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户籍居民家庭,纳入支出型救助范围。同时,出台受疫情影响生活困难务工人员一次性临时救助政策。
广州还建立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联席会议机制,积极实施前置救助,从源头减少救助量,织密织牢兜底保障安全网。全市约4.68万名低保对象、6300多名低收入困难家庭成员、8100多名特困人员保障到位,低保标准较“十三五”初期增长66.2%,残疾人两项补贴提标扩面。
精准救助确保“不漏一人”
近年来,广州通过“数字政府”建设,加强“互联网+民政”业务融合,提升社会救助的精准度。
一方面,健全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化核对机制,提升经济核对信息化智能化水平,实现纵向与部、省平台对接,横向与救助系统和信息共享单位对接,率先在全国建立社会救助申请人诚信数据库。在全国率先建立社会救助申请人“财产价格复核机制”,填补实物类财产价格复核领域空白。
此外,建设信息平台并对接共享数据。建设低保系统和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信息平台,全面推行社会救助申请“一证一书”改革和社会救助事务“全省通办”、低保业务“全城通办”,提高救助效率。依托“粤省事”“穗好办”等移动政务服务平台等,实现社会救助业务网上“刷脸”申请办理,方便群众办事。建设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安全“六张网”系统,提升信息化救助水平。
聚焦困难群众救助工作,广州不断创新做法,提高困难群众脱困能力。对有就业能力的低保低收入困难家庭,由各镇(街)统筹辖区资源,采用“一户一策”制定就业帮扶措施,实现“造血式”发展。
为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,广州开展救助管理工作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,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,建立“政社联动、合力救助”工作机制。推进街头主动关爱、站内救助服务管理和寻亲送返工作,救助量、滞留量双下降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为6700多名受助人员成功寻亲,协助4.7万多人返乡。
织牢兜底保障“六张网”
5年来,广州民政部门全力助推对口帮扶地区脱贫攻坚,积极协调相关部门,在政策、资金、项目、人才等方面持续加大支持力度。
广州民政部门定点帮扶梅州市、清远市,以及贵州黔南州、毕节市、新疆疏附县等5个地点,筹集福彩公益金2090万元,助推对口帮扶项目51个。
社会组织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广州组织1102个社会组织,深入参与787个省内外贫困村(社区)帮扶工作,投入帮扶资金5.87亿元,惠及群众近140万人。
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,广州民政部门采取最严格的阻断、最严格的程序、最严格的检测、最暖心的服务、最严格的督导和最强的力量“六个最”工作举措,织密织牢各级各部门责任网、社会组织网、志愿服务网、家庭成员网、联系帮扶网、科技支撑网等兜底保障“六张网”,做好重点场所、重点机构、重点人员防控工作。
广州全市236家养老院、儿童福利院、救助管理站、残疾人福利等服务机构,机构内3.04万名孤寡老人、孤残儿童、精神病人、流浪乞讨人员、残疾人等服务对象常态化防控措施有力到位。
全市低保对象、低收入困难家庭成员、特困人员、贫困重度残疾人、困境儿童等民政服务对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,实现民政服务对象无发生确诊、疑似、无症状感染病例和工作人员无违纪“四个零”目标。
扫描关注
365体育世界杯专用版_365bet体育在线下载_线上365bet注册民政厅